药大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 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网 >> 学科建设 >> 学术报告 >> 浏览文章

“沈药无涯论坛”第62讲: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凌研究员学术报告会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发布时间:2016-06-02 10:33:55 【字体:

报告题目: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的科学问题

报告时间20160609日(周四)9:30-10:30

报告地点图书馆五楼第一学术报告厅

报 告 人:杨凌 研究员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办单位: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学院

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辽宁省研究生现代药物领域创新与交流中心

报告人简介:

杨凌,1996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并获药学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PI,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及长期聘任研究员。在国内率先建立并开展药物早期ADME/Tox性质研究。在JACSACS NanoCell子刊、Science子刊等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80余篇;他引2000多次,H index 25。申请发明专利近100项,其中国际专利15项,已获授权40余项(含美国专利2项)。主攻系统药代动力学,在药物一致性评价、成药性评价、PBPK、精准医学领域等有引领性工作,擅长高变异性药物(Highly variable drugs等效性研究的风险把控。目前自主研发的全新候选药物及个性化诊疗新试剂品种近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十二五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基金评审人;国家新药审评中心CDE的评审专家;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评审专家。

报告内容简介:

我国此次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核心是提高药品的质量,并通过此次改革促进医药行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上市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公众的用药需求。

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实质是以药代动力学为终点指标的药物品质优劣性评价1984年美国颁布了“Hatch-Waxman”法案后,FDA确定了以“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也即药代动力学属性作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主要终点指标,并明确该指标在仿制药评价中,具有桥接性替代药学、药效和毒理终点评价指标的权威性。此后30多年中,全球各国(包括我国)纷纷效仿,仿制药品质的一致性评价中均使用药代动力学属性作为终点指标。

目前仿制药的一致性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采用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也即从整体药代属性(如口服生物利用度Cmax、和AUC等参数)上比较仿制药品和原研药品的是否具有相似性。显然这样的终点方法不可能作为仿制原料、工艺及其优化的筛选方法。因此,针对一致性评价面临的筛选性关键问题,杨凌研究团队早在15年前,就开始构建了药品体外一致性评价体系及相应的风险评控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上就是利用体外快速的方法,筛选并明确影响药物宏观药代行为的关键因素,为原料药的选择、制剂处方与工艺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后续的生物等效性实验中,受试者的选择、临床试验的影响因素、临床设计、分析方法等提供指导。

本次,演讲主要以高变异药物等高风险的药物为范例,从体外筛选、体内处置决定性关键因素的确认、血药浓度检测方法、药物基因组学、个体生理参数(如主要清除器官的血流量)和生化指标等检测,对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体系给出整体范例。以上手段将可用于新药研发、新报仿制药的申报以及仿制药质量一致性再评价


注册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邮编:110016
通信地址:辽宁省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佗大街26号 邮编:117004
     办公地点:南校区行政楼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