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清单、监测和数值模拟的大尺度研究
报告时间:2016年1月14日(周四)14:00-15:30
报告地点:图书馆五楼第一学术报告厅
报 告 人:马万里 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 持 人:侯晓虹 教授
主办单位:制药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分学位委员会
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辽宁省研究生现代药物领域创新与交流中心
报告人简介:
马万里,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美国纽约州卫生部沃兹沃思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毒有机物的分析测试方法开发、环境污染调查、迁移转化规律、生态毒理和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次,国内会议6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基金一项。
报告内容简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作为一类典型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2001年,国际社会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作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危害的全球行动。我国作为首批缔约国,通过政府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POPs的分析检测方法,环境行为,消减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具有自主产权的研究成果,为全球POPs的污染控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IJRC-PTS,以下简称联合研究中心)是国际知名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机构,成立于2006年,总部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副校长任南琪院士任中心主任,加拿大环境部高级研究员李一凡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美国纽约州卫生部Wadsworth研究中心有机化学分析实验室主任Kannan教授为中心副主任,联合研究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由6个国家(中国、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越南)的17个分中心联合组成的国际合作联盟。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分析测试能力和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为POPs的定点检测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工作成绩突出,被选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基地重点培养的实验室。
为了研究我国、亚洲、全球等大尺度环境介质中POPs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源汇关系、土气交换以及气-粒分配、跨界传输规律等科学问题,联合研究中心启动了“中国大气和土壤环境中POPs的同步监测项目(China POPs Soil and Air Monitoring Program)”,“亚洲大气和土壤环境中POPs的同步监测项目(Asia-SAMP)”,“中国主要流域水环境中POPs的同步监测项目”,“高精度、大尺度POPs排放清单绘制项目”和“基于 1/4 经度和 1/6 纬度网格化的国家尺度的多介质环境模型项目”,联合研究中心在POPs的清单绘制、环境监测和数值模拟的大尺度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本次报告将结合联合研究中心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我国国家尺度环境中POPs归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