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大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 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网 >> 学科建设 >> 学术报告 >> 浏览文章

“沈药无涯论坛”∙药剂学科教师学术沙龙(2015年第3期):如何将课题更加深入,如何发表高水平论文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发布时间:2015-07-08 16:15:02 【字体:

主讲人及题目

主讲人

题目

包志红

新教师之经验------科研方向的寻找与建立

乔明曦

十年科研工作的几点体会

王永军

科研工作中的取舍

李三鸣

对药剂学学位论文的几点想法

唐星

学校体制下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性

 

    2015713日(周一)1600-1800

    :图书馆五楼第二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药剂学科

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辽宁省研究生现代药物领域创新与交流中心

聆听无涯论坛  拓宽学术视野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参加!

 

报告人简介

李三鸣,男 19573月出生于辽宁开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现代新型给药系统的设计构建与评价 2)超分子系统的设计与性质研究。国家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辽宁省药品审评专家、辽宁省医院制剂评审专家、辽宁省环评专家、沈阳市环评专家、辽宁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辽宁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辽宁省科技评估专家、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辽宁省医药系统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

《药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英文版》荣誉编委、《中国药剂学杂志》常务编委、《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编委。JCRIJPDDIPJPS等十余种国外期刊审稿人;《中国化学》、《化学学报》、《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审稿人。

唐星,士生导师,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载论文9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口服缓控释制剂、中药新剂型和制剂新技术。对于口服药物吸收和制剂新技术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曾参加并主持过多项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并对缓释制剂的制备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近年来主持的重大项目包括:863计划课题“罗红霉素缓释微粒剂的研究”,课题编号:2004AA2Z3102;科技部重大专项“通栓救心脉冲缓释制剂的研究”,课题编号:2002AA223108;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示范研究-中药复方速效、长效口服剂型技术与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01BA701A07-08;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中药莪术油脂质纳米分散体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2001BA310A07-4;科技部重大专项“中药制剂防潮技术和辅料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01BA701A49;辽宁省教育厅攻关项目“冠心苏合缓释胶囊的研究”;辽宁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中药脉冲控释剂型的研究”。以上项目均已按期完成。在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同时,还大力加强科技开发工作,其中“茶碱沙丁胺醇缓释片”等4项开发课题已获新药证书,并顺利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3等奖;“胃痛宁片二次开发”项目中美罗胃痛宁片投产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辽宁省省校合作优秀项目奖;“药用新辅料羟丙基β-环糊精的研制”,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方中药多元定位缓释给药系统及其体内外评价方法的研究” 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并于2004年获辽宁省新世纪(第三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克拉霉素缓释胶囊”等12项课题获得了新药临床研究批件,“注射用七甘康粉针剂”等7项课题已申报到国家新药审评中心。申请了包括“一种含冠心苏合丸的PH依赖性缓释制剂的制备工艺(02109810.7)”和“一种含鸭胆子油和意义仁油的注射用复合纳米乳剂的配方及工艺(03111312.5)”等五项专利。大量的科研项目积累,练就了敏锐的洞察力,在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学风严谨,创新意识较强。

王永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山东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2000年至2002年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从事质量评价工作。20029月至20076月硕博连读,获药剂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20121月到20138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Eshelman药学院分子药剂系访问学者,指导教授Feng Liu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抗癌药物纳米给药系统、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等,同时也从事面向企业的新药开发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子课题,2项省级课题,以及脂肪乳注射液、抗结核药物复方制剂、阿利沙坦酯片新处方工艺、维A棕榈酸酯滴眼液等多项横向课题。在Nano LettersBiomacromoleculesMolecular Pharmaceutics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The Analyst等杂志发表SCI研究论文20多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申请中国及美国发明专利共17项,授权9项,著作4本。2014年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校十一五青年科技标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

乔明曦,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获药剂学博士学位。2008年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为期2年半,在祝京旭院士的指导下从事静电干粉包衣技术和新型肺部干粉吸入剂的开发研究,并获成功,目前这两项技术均已处于产业化的前期阶段。主要研究方向:1.智能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2.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

包志红,女,博士。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化学学院。2003 9 月至2008 12 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主要从事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博士毕业之后,进入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晶及金属-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20121月受聘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以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纳米热疗材料及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及性能研究。现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Langmuir, Nanoscale, Inorganic Chemistr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辽宁省教育厅课题一项,校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以及黑龙江大学开放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注册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邮编:110016
通信地址:辽宁省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佗大街26号 邮编:117004
     办公地点:南校区行政楼二楼